又一年3·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如期而至,这一特殊的时间节点,如同一面镜子,清晰映照出消费市场的种种现象,也将“共铸诚信 提振消费”这一重要命题推至公众视野的焦点。在经济发展的大格局里,消费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,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动力。而诚信,则是消费市场得以健康稳定运行的根基,是构建消费者与商家互信关系的关键纽带。
近年来,我国消费市场展现出蓬勃的发展活力与巨大潜力。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,202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87895亿元,同比增长3.5% ,这一增长态势表明消费市场正稳步复苏。线上消费持续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,2024年全国网上零售额155225亿元,较上年增长7.2%,直播带货、社交电商等新兴消费模式不断涌现,为消费者带来了更为多元的购物选择和便捷的购物体验。
然而,在消费市场繁荣发展的背后,诚信缺失的问题却依然屡见不鲜,成为阻碍消费进一步提振的“绊脚石”。假冒伪劣商品的身影在市场中时有闪现,严重威胁着消费者的人身财产安全,不仅损害了品牌的声誉和消费者的利益,也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。虚假宣传也是商家常用的“套路”之一,不少商家为了吸引消费者的目光,夸大产品功效、虚构产品成分,可当消费者满怀期待地购买并使用产品后,却发现实际情况与宣传内容相差甚远。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同样困扰着消费者,在旅游、餐饮、住宿等服务行业,经常出现服务与承诺不符的情况,还有一些商家在售后服务方面敷衍了事,在消费者购买的商品出现质量问题后,通过拖延处理或以各种理由拒绝退换货,让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。
诚信缺失给消费市场带来了多方面的负面影响。一方面,削弱了消费者的消费信心。消费者在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和服务时,变得小心翼翼、犹豫不决,对消费市场产生不信任,导致消费需求被抑制,进而影响整个消费市场的健康发展。另一方面,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。坚守诚信的商家可能会因为成本较高在竞争中处于劣势,而那些不诚信的商家却可能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短期利益,产生“劣币驱逐良币”的现象,这无疑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。
共铸诚信,提振消费,需要多方携手并进、共同努力。首先,政府部门应加强监管力度,完善相关法律法规,不断提高对不诚信行为的处罚成本,加大对诚信经营商家的扶持和奖励力度,引导更多商家诚信经营。通过建立健全市场监管体系,加强对生产、流通、销售等各个环节的监管,让假冒伪劣商品和虚假宣传无处遁形。其次,商家作为市场的主体,应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,将诚信作为自身发展的生命线。要切实加强自律,自觉遵守市场规则和法律法规,不做虚假宣传,不销售假冒伪劣商品,通过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,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口碑,切实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,如此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。最后,消费者作为消费市场的参与者,也应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维权意识。在购买商品和服务时,要仔细甄别,选择正规的商家和可靠的产品,保留好相关的购物凭证,以便在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能够及时维权。同时,积极参与消费监督,举报商家不诚信行为,共同维护良好的消费市场秩序。
3·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,不仅是一个提醒消费者维护自身权益的日子,更是一个呼吁全社会共同关注消费市场诚信建设的契机。唯有不断提振消费者信心,让诚信成为消费市场的亮丽底色,共同营造诚信有序、繁荣发展的消费市场,才能让消费真正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,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“航船”行稳致远。(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王 冰)